咱先说说理解情绪的“过山车”原理。14岁的娃就像被按了情绪加速键,上一秒还为数学题急得抓耳挠腮,下一秒就因为朋友一句玩笑摔门走人。这可不是故意跟咱作对哈,是他们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还没发育好呢。就跟刚学骑车的孩子一样,得花时间找平衡。孩子要是把台灯砸墙上了,先别急着唠叨。咱蹲下来,看着他眼睛说:“现在是不是感觉像火山要爆发啦?”这么一形容,能让他们把那乱麻麻的感觉弄明白。
接着说说打造情绪“熔岩”的缓冲带。咱可以在卧室门框贴个“情绪温度计”,用红黄蓝三种颜色标记不同状态。孩子要是到了“红色区域”,就引导他们启动“暂停程序”,就跟游戏存档似的,去阳台深呼吸三次,或者用冷水拍拍手腕。再准备个“情绪急救包”,里面放薄荷糖、减压泥、拍立得相机。孩子一生气,就让他把情绪拍下来,写上“这张照片叫《数学题在咆哮》”。这么一弄,情绪就开始降温啦。
然后是重构“失控”的认知剧本。咱用电影分镜的办法复盘冲突场景,跟孩子说:“主角(你)在第三幕因为台词被抢生气了,但其实导演(生活)给了你特写镜头的机会呢。”这么一说,能让孩子跳出情绪的漩涡。每周还可以搞个“情绪圆桌会”,用乐高积木搭情绪城堡。孩子用蓝色积木堆出“悲伤塔”,家长就加个黄色的“希望阳台”。这种不说话的交流,有时候比唠叨管用多啦。
再讲讲编织支持性关系网络。建立个“情绪暗号系统”,孩子食指绕耳转圈,就是要独处5分钟;左手碰右肩,就是想聊聊天。这些小暗号能让孩子更有掌控感。还可以让孩子当“家庭情绪观察员”,记录全家每周的情绪。孩子要是发现爸爸周一早上总“阴天”,就明白为啥爸爸吃早饭不爱说话啦。
最后说说播种情绪调节的“长期种子”。在日记本里弄个“情绪气象站”,用不同颜色笔记录每天心情。过三个月再看,就会发现乌云总有银边,暴雨过后准有彩虹。每周留个“情绪博物馆”时间,把冲突写成故事书。孩子要是把“被误解事件”编成侦探小说,就会发现情绪还能当创作素材呢。
后记咱也得说说,情绪管理可不是造防弹玻璃,而是当情绪的园丁。咱别老想着让14岁的树苗马上结果,多看看它的年轮,那些曾经让人喘不过气的风暴,最后都会变成滋养生命的风!大家觉得咋样,都行动起来试试呗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