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休学之后,心理上会有好多小疙瘩。就好比按了“暂停键”之后,一直不敢重启。心理学研究说,长时间不跟集体待在一起,孩子会有“社会时差”,就跟坐飞机跨了好几个时区,一直失眠一样难受。这时候催孩子上学,就跟让晕船的人马上跳上另一条船,那不是要了孩子的命嘛!
我给大家几个破冰小建议哈:一是把上学说成“登山队重新规划路线”,问问孩子哪段路让他喘不过气;二是每天花15分钟做个“情绪天气预报”,用表情符号记记心情;三是周末去“校准社会时差”,先去社区图书馆自习1个小时。
跟孩子对话也有讲究。别一上来就质问“你到底想不想上学”,这就跟拿体温计去量伤口一样,没用还疼得慌。咱把对话变成拼图游戏,先问问孩子“要是有魔法,上学得咋变”,再问问“最近哪天觉得自己最有活力”,最后问问“只能留3件快乐的事儿,是啥”。
要是传统课堂就像不合脚的鞋子,咱就换个学习方式。比如在厨房上化学课,用泡打粉做实验讲酸碱反应;去河边上生物课,看看鱼咋呼吸;让程序员爸爸在家上数学课,用游戏编程讲几何变换。
咱们还可以用“引力场”来代替“动力”,搞三个“小行星”。文化星球就是每周去不同的博物馆逛逛;技能卫星就是参加烘焙、编程、园艺这些兴趣班;人际轨道就是组个3人学习小组。
另外呢,把孩子上学的焦虑变成四季成长图。春天就观察植物生长,培养耐心;夏天来个7天24小时的城市探索挑战;秋天做个“我的能力年轮图”;冬天设计个新年知识藏宝图。
最后啊,教育得有弹性空间。就像竹子在雨季会故意倒伏,其实是在积蓄力量。咱别老焦虑孩子啥时候返校,不如给孩子画个“成长等高线图”。说不定孩子把休学当成“缓冲带”之后,会发现真正的成长不在标准时间表里,而是在一次次勇敢尝试里!大家不妨试试这些方法,说不定能有惊喜哦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