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吗,逆反这事儿啊,真不是洪水猛兽,它就是孩子成长的“信号灯”。当孩子突然把“不”挂在嘴边,还摔门而出,对你的建议冷嘲热讽的时候,你可别急着给孩子贴上“叛逆”的标签。这是青春期大脑发育闹的,他们前额叶皮层还没成熟呢,情绪就跟坐过山车似的,一会儿高一会儿低,自我意识也跟野草似的疯长。他们就想推开咱的手,自己去试探世界的边界。所以啊,咱别跟孩子对着干,把这逆反当成孩子在说“我想被看见,我想自己做决定”就成。
和孩子沟通的时候,咱得遵守“三不原则”,也就是不堵、不绕、不硬闯。不堵就是说,孩子要是跟你说“你根本不懂我”,你可别回他“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”,你就蹲下来,看着他的眼睛说“你说得对,我可能真不了解你的世界,能跟我说说不?”不绕就是别拐弯抹角地吓唬孩子,像“你要是考不上重点高中,以后就完了”这种话就别说了,你直接问“这次月考成绩出来了,你心里啥感觉啊?”不硬闯就是孩子要是像个刺猬似的缩起来,你别硬去戳他,给他递杯热可可,说“等你想说话了,我随时在这儿呢”。
咱还得给孩子建立一个信任的“安全岛”,把“控制”变成“托底”。咱可以把“必须”换成“选择”,别老说“必须每天练琴两小时”,你问问孩子“你想今天练琴40分钟还是30分钟啊?练完后是先写作业还是先休息?”用“我观察到”代替“你应该”,孩子房间乱得像猪窝,你别吼“你怎么这么邋遢”,你就说“我看到书本都散落在沙发上了,要是你需要帮忙整理,妈妈陪你一起弄”。再在客厅放个白板,这就是“情绪急救箱”,谁生气了就写个“暂停”贴上去,大家冷静10分钟。
要是和孩子冲突升级了,咱就按四步降温法来。第一步,立刻停止对话,各自回房间,这叫物理降温。第二步,用手机备忘录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,比如“被否定的愤怒”“被误解的委屈”啥的。第三步,半小时后,用对方的口吻把刚才的对话再说一遍。第四步,重启对话的时候,从“我注意到你刚才很生气”开始,别一上来就说“你刚才说的不对”。
咱家长也得有“自我修养”,做孩子的情绪翻译官。孩子拒绝穿校服,可能是在抗议“被标签化”;孩子熬夜打游戏,可能是在找掌控感。咱也得允许自己不完美,要是说了气话,就老老实实道歉“妈妈刚才的话伤害到你了,这不是我本意”。咱还可以给孩子制造点“意外惊喜”,在书包里塞张纸条“今天你主动倒了垃圾,妈妈可感动了”,或者突然取消周末补习,说“咱去爬山吧,你当向导”。
青春期的逆反就像暴风雨,不过暴风雨过后肯定有彩虹。咱别跟孩子筑起高墙,咱撑把伞,陪孩子在风雨里看清自己。等哪天孩子突然说“其实妈妈说得有道理”,那可就是孩子成长的勋章啊!记住了,咱不需要做完美的家长,只要孩子跌倒的时候,咱能张开双臂接住他们就行!
大家说说,这些方法你们觉得咋样,要不要回去试试?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