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们有没有发现,教室后排总有几个小孩,缩在座位里,就像被施了静音咒的提线木偶。老师一点名,他们手指绞着衣角,声音小得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。这些孩子不是天生就怯场,只是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节奏。
接下来咱说说帮孩子克服怯场的办法。
第一步:拆解恐惧的“俄罗斯套娃”。心理学家发现,孩子上台恐惧就像层层包裹的礼物盒。上周有个叫小美的孩子来咨询,表面上她是怕忘词,仔细一打听,原来是怕同学嘲笑她的马尾辫歪了。我建议家长用“剥洋葱法”,先陪孩子把所有担忧都列出来,再一个一个解决。比如准备三套开场白,对着镜子练练手势,甚至准备几个小笑话当“防身武器”。
第二步:打造专属“安全岛”。可以在儿童房弄个“表演角”,用床单搭个帐篷当舞台,玩偶当观众。7岁的小宇在这儿发现,他给毛绒熊讲故事时,会不自觉模仿动画片里的夸张语气。这种没压力的练习,就像给生锈的门轴滴润滑油,让孩子表达越来越顺溜。
第三步:制造“渐进式惊喜”。把上台变成闯关游戏,从给家人展示玩具开始,慢慢升级到小区故事会、学校升旗仪式。10岁的小林妈妈记录了他的进步,从第一次完整说三句话到能带动观众鼓掌,现在还主动报名英语剧。这种能看到的成长,可比单纯鼓励有用多啦。
第四步:创造“错题本式”训练。准备个“勇气储蓄罐”,孩子每次克服小恐惧就投枚硬币。小雨第一次在班会发言后,罐子里硬币响了三次,克服紧张、没看稿子、说了完整句子。这些实实在在的成功体验,比空洞的“别害怕”有用多了。
第五步:设计“反向剧本”。教孩子想想最糟的情况,忘词了就鞠躬说“故事要暂停充电”,声音发抖就说是“神秘变声魔法”。12岁的小哲用这方法,在科学展上把忘词变成即兴创作,还赢得掌声呢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发光体,就是得找到适合自己的亮度调节器。家长用游戏化思维拆恐惧,用可视化工具记进步,用幽默感化解尴尬,那些怯场的孩子肯定能找到自己的舞台!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