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曾遇到过这样的场景:初中女生小红在月考后躲在被窝里哭,妈妈听到动静后冲进房间,第一句话是"你这次考得比上次好,我为你骄傲"。这个充满温度的肯定,让小红在第二天主动和妈妈分享学习方法,而不再是把烦恼藏进心里。父母的话语需要像春风,而不是暴雨,当孩子说"我做不到"时,与其追问"为什么",不如先说"我懂"。
有个父亲告诉我,他发现儿子每次考试前都会反复擦拭书桌,把试卷叠得整整齐齐。他没有直接询问原因,而是轻轻说:"你把每张试卷都当成了珍宝,妈妈特别感动。"这句话让儿子在第二天主动说出自己害怕考砸的担忧。父母的共情能力,往往藏在那些看似平常的回应里,当孩子说"我好累",回应"妈妈也觉得最近特别辛苦",比"别太拼"更有力量。
有些家长会把考试成绩变成衡量爱的标尺,当孩子考砸时说"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"。但上周有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:小学男生小杰在数学考试失利后,爸爸没有批评,而是说:"你这次解题的思路,妈妈觉得特别聪明。"这句话让小杰在接下来的练习中主动寻求帮助,而不再是逃避。父母的鼓励应该像灯塔,照亮孩子前行的路,而不是用成绩的高低来丈量孩子的价值。
考试压力常常在深夜显现,当孩子对着台灯发呆时,父母的一句"要不要妈妈陪你看看星星",可能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效。有个妈妈分享,她发现女儿总在考试前对着窗外发呆,于是每天晚上陪她散步,说:"你看,月亮总是圆了又缺,就像考试成绩一样。"这种用生活场景消解焦虑的对话方式,让女儿逐渐学会了用平和的心态面对挑战。
父母的话语需要像细雨般润物无声,当孩子说"我好害怕",回应"害怕是正常的,妈妈小时候也怕";当孩子说"我做不到",可以说"我们一起想办法";当孩子说"我想放弃",可以说"你已经很努力了"。这些简单的回应,往往能打开孩子紧闭的心扉。记住,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,他们的压力可能藏在作业本的折痕里,藏在试卷的边角处,更藏在父母不经意的只言片语中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