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一个案例是小红,她成绩中等,但总在课堂上走神。老师发现她书包里藏着游戏机,问她为什么总在课间玩,她红着眼眶说:“我爸妈总说我考不好,他们从来不理解我。”小红的父母忙于工作,很少关注她的心理状态,她把游戏当作逃离现实的出口,甚至在考试前偷偷玩到凌晨。
还有个男孩叫小强,他成绩不错,但最近开始逃课。家长发现他手机里存着大量游戏视频,问他为什么不上学,他支支吾吾地说:“我怕考不上重点高中,不如玩玩。”小强的父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升学上,却忽略了他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,他用游戏麻痹自己,逃避面对现实的焦虑。
家长常常陷入一种误区:看到孩子沉迷游戏就着急,甚至直接没收手机。但有一次,我建议一位父亲先和儿子聊聊,结果发现孩子因为父母总是拿他和别人比较,觉得“我再努力也没用”,于是把游戏当作证明自己价值的方式。父亲意识到问题后,开始每天留出半小时陪儿子打篮球,孩子反而慢慢减少了游戏时间。
有些家长会用“你再这样就别想考高中了”来威胁孩子,但这样的方式往往适得其反。我曾遇到一个女孩,她因为父母频繁说教,把游戏当作和父母对抗的武器。直到有一次,妈妈在她玩游戏时,轻轻说了一句:“我知道你现在压力大,但我想看看你打游戏时的表情。”女孩愣住了,后来主动和妈妈聊起学习上的困难,逐渐找回了动力。
关键在于找到沉迷游戏背后的真实需求。有的孩子需要成就感,有的需要情感支持,有的只是想逃离孤独。有一次,我建议一位母亲带女儿去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,结果女儿在帮助老人时找到了新的兴趣,游戏时间自然减少了。家长要学会观察,而不是直接干预,比如发现孩子经常在深夜玩游戏,可以问:“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烦心事?”
有时候,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缺乏目标感。我曾遇到一个男孩,他每天玩游戏到很晚,但成绩一直稳定。后来我们聊到他其实对编程很感兴趣,只是不知道如何开始。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把游戏中的策略思维转移到学习上,比如让他用游戏中的任务系统来规划复习计划。
最后,要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。有的需要更多的陪伴,有的需要适度的自由,有的需要明确的规则。有一次,我建议一位父亲和儿子一起制定“游戏时间兑换表”,比如完成作业后可以玩一小时游戏,孩子在规则中找到了平衡,家长也放下了焦虑。关键是用理解代替指责,用陪伴代替控制,让孩子在成长中学会自我管理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