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,小雨缩在被子里,听着秒针“滴答滴答”地走。她心里明白,闹钟响第三回的时候,老妈的巴掌比闹钟还准时呢!这画面就跟那按了循环键的老电影似的,在好多家庭里一遍又一遍地放。
咱先说说这情绪的多米诺骨牌。打骂孩子就像往湖里扔石子,激起的水花能比你想的大多了。孩子被训完,“哐当”一下就把玩具摔碎了,这可不是叛逆,而是他们还不知道咋发泄情绪呢。心理学家发现,老挨揍的孩子,大脑里跟杏仁体似的地方会整出个奇怪的“警报系统”。一听到尖声,那瞳孔跟受惊的兔子似的,“唰”地就收缩了,老吓人了!
再来说说认知的迷雾森林。家长老说“你连这个都做不好?”这话就跟在孩子心里种了刺似的。北京师范大学做过研究,经常挨骂的孩子,到三年级的时候,有43%都有“习得性无助”。做数学题的时候,不是不会,而是心里就觉得“反正我做不好”。就跟那被踩了无数回的含羞草,都没勇气张开叶子了。
还有关系的隐形裂缝。五岁的小宇,他爸一抬手,他“嗖”地就跑出门了。这孩子平时在游乐场追蝴蝶的时候多开心,这会儿在寒风里冻得瑟瑟发抖。后来心理咨询师发现,他玩沙盘的时候,老摆“逃跑的小人”。暴力哪是什么教育的催化剂啊,分明就是关系的腐蚀剂!哈佛大学跟踪发现,体罚就跟基因密码似的,能一代传一代。30%的施暴者成年后,不自觉地就把小时候的场景又演了一遍。
也有破茧的微光。杭州有个社区搞了个“情绪急救课”。妈妈们学着说“我看到你把牛奶打翻了,咱一起擦擦吧”,而不是“你怎么这么笨!”。才过了三个月,儿童医院的记录显示,这社区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降了27%。这说明啥,改变也不用完全重来,给老习惯装个缓冲器就行。
教育本来就该像春风化雨一样。巴掌落下去的时候,咱打碎的可不止是孩子的玩具,还有他们心里“我是被爱着的”那面镜子啊!下次再想抬手的时候,先在心里问问自己:这一下,会在孩子的记忆里留下啥样的印子呢?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