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寻找熄火的开关】 有个12岁的小雨,对着妈妈大喊:“妈妈,为啥我每天要背这些没用的单词?”说完就把英语书“啪”地摔桌上了,那纸页乱飞,还露出被揉皱的试卷。她妈妈拿着辅导书的手都抖起来了,就像握着个怎么也解不开的死疙瘩。这种场景在咨询室经常上演。孩子一说“不想学”,家长就容易走极端,要么用“将来会后悔”吓唬孩子,把孩子那点学习的小火苗给浇灭;要么就说“随便你”,让孩子自生自灭。每个“不想学”背后都藏着秘密,可能是数学公式像一堆乱码,看得眼睛疼;可能是作文课总被要求写成固定的样子;也可能是在某个雨天被老师当众训了一顿,之后知识就像带刺的盔甲,让人不想靠近。
【重构成长坐标系】 我还记得有个叫小宇的男孩,总在课堂上睡觉。结果在他书包里发现了半本《昆虫记》。咨询师把“完成作业”的要求换成“发现三种校园昆虫”,嘿,这孩子眼睛一下子就亮了。这让我想起登山的人,有人一门心思征服海拔,有人却在云海翻腾的时候找到了心跳的节奏。咱别老盯着孩子成绩单上的分数,不如陪孩子画一张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地图。说不定孩子能在历史课本里发现战争背后人性的闪光点,能在物理实验里找到彩虹诞生的密码,甚至能在食堂阿姨做的菜里研究出分子料理的奥秘呢。
【点燃内在火种】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:“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,而是点燃一把火。”有个14岁的小林,在编程课上做出了会跳舞的机器人,这可比啥分数都更接近教育的本质。家长别老盼着孩子“考进前十”,改成问问“今天发现啥有趣的事儿没”;老师也别老盯着标准答案,多夸夸孩子“这个解法挺有创意”。这样一来,孩子被应试教育磨没的感知力就又能活过来了。就像园丁不会怪向日葵为啥不开出玫瑰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开花的时间。
【破茧时刻】 去年冬天,有个初三女生小美,总说“学不进去”。结果人家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《城市流浪猫生存现状》的调研报告。她在社区分享会上大大方方地展示数据,台下掌声一片,把她感动得眼眶都红了。这就像种子破土一样,真正的成长不是被逼着服从,而是自己内在的生命力爆发出来。咱别老用分数去衡量孩子的成长,那些看着孩子“不上进”的日子,说不定正悄悄孕育着更厉害的事儿呢。
教育的真谛,可能就是要学会等一朵花开放的时间。咱别老焦虑孩子“必须按时开放”,说不定在那些看着没啥变化的日子里,孩子就像种子的根须,在黑暗里悄悄生长,等着某天一下子碰到属于自己的阳光呢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