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先来唠唠孩子为啥会偷钱。其一呢,是为了填补情感空洞。有些孩子偷钱可不是为了买玩具,而是想用钱换来别人的关注。就好比有个孩子偷钱买零食分给同学,他还说呢:“至少他们吃完会跟我说谢谢。”其二是习惯性行为。偷钱可能都成条件反射了,就像有人一到红灯就想闯马路,不是故意违规,就是身体不受控制先动了。孩子可能就是机械地重复某个动作,自己都不知道为啥这么干。其三是认知偏差。他们会觉得:“反正爸妈存钱卡在桌上,拿一百块他们也不会少活几年。”这就跟孩子打碎花瓶却觉得“反正还有另一个花瓶”一样。
接下来,重点来了!一招破解的办法就是行为契约法。第一步,用游戏代替说教。把存钱罐倒过来,让孩子数硬币,然后问他:“如果这些硬币会说话,它们会说啥?”要是孩子说“它们会说‘别再偷我了’”,你就顺势问:“那咱咋让硬币开心呢?”第二步,制定“偷钱成本表”。用孩子能懂的方式把后果量化,偷1元就得做3次家务,偷5元就得陪弟弟玩1小时,偷10元就得画一幅道歉画。第三步,设置“偷钱保险箱”。准备一个透明盒子,孩子每次偷钱后,得放等值的“惩罚币”,比如乐高积木。等积木堆到10个,全家就去游乐场玩,用积木换门票。
给大家讲个真实案例,有个12岁的男孩,第1周偷了5元买辣条,放了5块乐高;第2周发现偷钱后要陪妹妹玩,就主动要求教妹妹骑自行车;第3周看到透明盒子里的乐高,说:“再偷钱,我的积木城堡就建不成了”;第4周还主动把零花钱分出10%放进“家庭基金”。
家长们还得知道3个秘密。第一,别老盯着“偷钱”这件事。有位妈妈发现孩子偷钱后,开始记录他每天的其他好行为,像帮倒垃圾3次、主动写作业2次啥的,两周后,孩子偷钱次数直接归零。第二,用“如果...会怎样”代替“为什么”。“如果明天妈妈发现钱少了,你会咋解释?”这话可比“你为啥偷钱”更能让孩子换位思考。第三,设置“偷钱复活期”。跟孩子约定连续7天不偷钱,全家就去吃他最爱的披萨。期间只要犯一次,倒数就归零,但还能重新开始。
最后提醒一下哈,偷钱可不是洪水猛兽,这是孩子在用特殊方式传递信号呢。就像有人咳嗽是为了引起注意,孩子偷钱是在表达需求。咱蹲下来,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,那些“坏习惯”说不定就成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啦!大家赶紧试试这些方法,说不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哟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