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的台灯下,父母看着成绩单,心里五味杂陈。孩子突然说"我不想上学了",这句话像一记重锤,让原本焦虑的家长更加不知所措。高考倒计时牌上的数字一天天减少,但有些孩子却像被按了暂停键,整个人陷入迷茫和抗拒。
去年遇到一个叫小明的男孩,他每天早上都躲在被窝里,用手机刷短视频代替早起。父母发现他书包里总装着零食和漫画书,问他是不是压力太大,他却说"反正考不上好大学,不如早点打工养家"。这种想法让很多家长感到震惊,但背后往往藏着更深层的痛苦。
有的孩子把高三比作"牢笼",他们渴望自由却不得不面对繁重的课业。就像小雨的妈妈说的,女儿每天写作业到凌晨,却总说"写完这些我就能自由了"。这种矛盾的表达,其实暴露了孩子内心的挣扎——他们既想逃离束缚,又害怕失去未来。
当孩子说"不想读"时,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焦虑和慌乱。但真正需要调整的是我们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。上周有个案例,男孩因为连续三次月考排名靠后,开始抗拒上学。父母却在每次他拒绝时就争吵,最后孩子把书包扔进垃圾桶,说"你们根本不懂我"。
高三的压力像无形的绳索,有些孩子被捆得喘不过气,有些却在绳索中找到了另一种束缚。我曾遇到一个女孩,她每天在教室里偷偷画画,把涂鸦本藏在课本下。老师发现后没收了画本,她却说"这些画比数学题有意思多了"。这种对学习的厌倦,往往源于长期的压抑和无效的重复。
沟通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,但却是打开心门的第一步。有位父亲分享,他女儿在高三时突然沉默,他试着每天陪她散步,不谈学习只聊天气。三个月后,女儿终于说"爸爸,我其实想考美术学院"。原来她早已在心里埋下梦想的种子,只是被现实的重压压得无法发芽。
当孩子说"不想读"时,或许他们需要的不是逼迫,而是理解。就像那个在教室里偷偷吃泡面的男孩,他的父母发现后没有责备,而是默默把泡面换成他爱吃的便当。后来这个男孩在高考后主动说"其实我挺喜欢学习的,只是压力太大了"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,有些在高三的冲刺中找到力量,有些却在迷茫中迷失方向。作为家长,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追赶时间,而是看见孩子的疲惫。就像那个在月考前夜偷偷哭湿枕头的女孩,她的父母没有追问"怎么又考砸了",而是轻轻说"我们陪你"。
高三的路注定艰难,但孩子不是机器。当我们发现孩子抗拒学习时,或许该问问自己:是不是把高考当成了唯一目标?是不是忽视了孩子真正的兴趣?那些在深夜里偷偷打开游戏的、在课堂上频频走神的、把课本撕碎的,背后都是被压抑的自我。
教育不是一场接力赛,而是一场需要双向奔赴的旅程。当孩子说"不想读"时,父母不妨放下焦虑,先问问"你想要什么"。就像那个放弃复读选择技校的男孩,他的父母最终理解了他眼里的光——那不是放弃,而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。
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,被理解,被尊重。高三的教室里,或许有太多被忽略的孤独。当我们听见孩子说"不想读",请不要急着寻找答案,先问问自己:是不是该给孩子一个喘息的机会?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