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的家长会用"我为你好"的说教,却不知这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。小明的爸爸每次看到儿子玩玩具就大喊:"再玩五分钟就写作业!"结果孩子每次都把"五分钟"拖成"五小时",最后父子俩在书桌前爆发激烈争吵。这种对抗式的沟通方式,就像在作业本上画下一道看不见的墙,把亲子关系越推越远。
真正有效的对话应该像打开一扇窗。小雨的妈妈发现女儿总是把作业堆在床头,就轻轻说:"妈妈发现你最近写作业时会偷偷看手机,是觉得太无聊了吗?"女儿不好意思地点头,妈妈顺势说:"我们不如把数学题变成闯关游戏,每完成一题就奖励一颗星星,攒够十颗可以兑换一次周末郊游。"这种把作业与兴趣结合的方式,让原本抵触的孩子主动完成了整本练习册。
有的孩子需要的是情感支持而非命令。小杰的妈妈每次看到儿子写作业时都急得直跺脚,直到她学会用"我注意到"代替"你总是"。当孩子把作业本摔在地上时,她蹲下来说:"妈妈看到你写到第5题就停下来了,是不是遇到不会的题目了?"孩子点点头,妈妈接着说:"我们可以一起看看,妈妈小时候也经常卡在第3题,后来发现换个角度思考就会豁然开朗。"
家长的期待往往与孩子的实际能力存在落差。小美的妈妈发现女儿每天写作业要到晚上十点,就责怪孩子效率低下,结果孩子越来越抗拒。后来她意识到,孩子其实是在用拖延来保护自己,就像被烫伤的手本能地缩回。于是她开始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,把作业分成小块,每完成一块就允许休息十分钟,这种调整让孩子的作业时间从晚上十点缩短到傍晚六点。
创造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比说教更重要。小天的爸爸发现儿子总是在客厅写作业,就和孩子商量:"我们把书房的书架搬到阳台,这样光线好些,你写作业时也不会被电视声音打扰。"孩子惊喜地发现,原来在阳台写作业时,连窗外的鸟叫声都成了背景音乐,效率反而提高了。
当孩子把作业当成负担时,不妨试着把作业变成探索的旅程。小乐的妈妈发现女儿对作文提不起兴趣,就和孩子一起用手机拍下小区里的四季变化,把写作文变成记录生活的过程。孩子开始用镜头代替笔,用照片讲述故事,最终写出了充满画面感的作文。
每个孩子都像一块独特的拼图,需要家长用不同的方式去拼接。有的需要鼓励,有的需要陪伴,有的需要游戏化设计,有的需要建立安全感。当你说"写作业吧"时,不妨先问"需要我陪你吗",这样简单的转变,往往能让孩子的态度从抗拒变成期待。记住,教育不是灌输,而是点燃火焰,而火焰的温度,往往取决于家长说话的方式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