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利方
深夜的书桌前,小林盯着桌上堆成小山的习题册,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,眼神空洞。这是他第三次在月考后出现这样的状态,成绩始终徘徊在班级中游,父母的期待像无形的绳索,勒得他喘不过气。他开始把课本藏在衣柜深处,甚至在课堂上偷偷睡觉,直到一次偶然的对话,让他意识到自己正在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拖入深渊。
有些孩子像小林一样,把“努力”当成一种负担。他们每天重复着刷题、背书、做卷子,却找不到学习的意义。小雨的妈妈总说:“你看看隔壁小美,每次考试都进前十,你怎么就学不进去?”可小雨的内心早已被这种比较撕裂,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天生就不适合学习,甚至觉得再怎么努力也换不来父母的认可。这种“自我否定”的情绪,像一层厚厚的壳,把原本蓬勃的生命力封存起来。
初三的迷茫不只是成绩,更是一种对未来的焦虑。小杰在体育课上突然问老师:“中考完我还能做什么?”他从未想过这个问题,直到看到同学在讨论高考志愿、大学专业,才意识到自己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。他开始逃避一切与未来相关的讨论,甚至把手机屏幕锁成黑白模式,假装自己从未接触过互联网。这种“逃避现实”的行为,其实是一种对未知的恐惧,也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。
动力的消失往往伴随着关系的紧张。小萱的父母总是把她的成绩挂在嘴边,甚至用“你再这样就别考高中了”来逼她学习。可当她终于在一次考试中取得进步时,父母却说:“你这次是运气好。”这种“否定进步”的态度,像一把钝刀,慢慢割裂孩子的信心。小萱开始把所有努力藏在心底,直到一次家庭聚餐,她突然对父母说:“你们从来都不相信我。”这句话让整个家庭陷入沉默,也让她意识到自己已经与父母渐行渐远。
其实,初三学生的动力并非完全消失,而是被压抑了。他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压力,而是被看见的温暖。小浩的爸爸没有再催他做题,而是每天陪他散步,聊他感兴趣的游戏和动漫。当小浩在数学竞赛中获得名次时,爸爸没有说“你终于争气了”,而是笑着说:“我早就知道你有这个天赋。”这种“信任”的态度,像一束光,照亮了小浩内心的迷雾。
家长不妨试着把“我为你好”换成“我懂你”。当孩子说“我不想学了”,不要立刻反驳,而是问:“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?”当孩子沉默时,可以轻轻拍拍他的肩膀,说:“累了就休息一下,我们一起来想办法。”真正的动力,往往藏在被理解的瞬间。
初三的时光很短,但对每个孩子来说,都是人生的重要转折。与其用焦虑和逼迫催促他们前行,不如用陪伴和信任点燃他们的热情。当孩子不再把学习当成对抗,而是当成探索,动力自然会重新回来。那些深夜的书桌、课堂的困倦、对未来的迷茫,终将在理解与支持中化作成长的力量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