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说说“接住那颗‘玻璃弹珠’”。小宇哭着回家说:“妈妈,老师说我是故意打翻颜料桶的!”那眼泪啊,跟断了线的珍珠似的,书包带在肩膀上晃荡。这场景好多家庭都有,孩子委屈回家,咱当父母的就跟踩薄冰似的,生怕说错话加重伤害,又怕过度安抚出问题。
接着是情绪急救四步法。
第一,建立安全岛。把孩子带到他熟悉的地儿,像有奥特曼味儿的枕头那,或者贴满恐龙贴纸的墙根儿。等他摸到常带的“情绪稳定器”玻璃弹珠,咱说话他才能听进去。
第二,翻译情绪密码。咱问孩子:“老师说你故意捣乱时,你的小耳朵是不是像被塞了棉花?”用这比喻代替“委屈”,就跟给情绪上色一样。孩子点头,瞳孔放大,那就是信任咱啦。
第三,制造“情绪缓冲带”。咱跟孩子说:“咱们玩个游戏呗!”把愤怒折成纸飞机,让委屈变成泡泡,用游戏释放情绪,就像暴雨天用漏斗疏导水流,比筑堤坝聪明多了。
第四,种下“信任种子”。咱跟孩子说:“上次你捡到小猫,虽然衣服脏了,大家都夸你勇敢呢。”用具体事儿让孩子认清自己,比说“你最棒”有用多了。
等孩子情绪稳定了,咱就搭建“真相脚手架”。用“侦探游戏”还原现场,问问孩子:“要是教室装个复读机,当时能听到啥声音?”“颜料桶倒的时候,你的小皮鞋是不是还在原地?”就跟拼图似的,把事儿弄清楚。
然后培养“情绪防弹衣”。
一是设计“错误橡皮擦”。咱和孩子做个橡皮擦玩偶,每次犯错就擦掉一个“错误小怪兽”,让孩子知道错误不是标签,是成长的脚印。
二是建立“信任储蓄罐”。孩子主动分享校园事儿,咱就给投个星星币,攒够了能换“校长办公室参观券”,让信任能看得见。
三是演练“真相发射器”。用玩偶扮演不同角色,让孩子练习说:“老师,那天颜料桶是被小明撞到的,我想补充说明...”让孩子学会主动表达。
最后给家长一些“观察者指南”。
一是警惕“情绪过山车”。可别跟孩子说:“我早说那个老师有问题!”这会让孩子和老师对立。咱可以说:“看来咱得用‘真相放大镜’看看。” 二是创造“第三空间”。让孩子用绘画本画出事儿的经过,线条粗细、颜色浓淡比说话还诚实呢。
三是设置“成长里程碑”。孩子能主动说“我想和老师谈谈”,咱就奖励他“小小调解员”徽章,每一步进步都是走向成熟的台阶。
咱做家长的,就得做孩子的“情绪翻译官”。孩子再委屈回家,咱就打开“情绪百宝箱”,有时给点彩虹糖的甜蜜,有时给点创可贴的温暖,有时还得有望远镜的视野。记住,咱不是要擦干孩子的眼泪,而是要教会他们把泪水酿成珍珠,那可是成长最珍贵的东西啊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