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廊里常能听到高二男生小林和同桌的争执声,起因往往是一次小组作业的分工不均。有位家长曾向我描述,孩子每次回家都抱怨“老师只关注成绩,完全不关心我们怎么相处”。但实际情况是,学校每周三下午开设的“心理主题班会”里,老师会用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。去年有位学生因为校园欺凌问题来到咨询室,咨询师发现施暴者并非恶意,而是缺乏与人相处的技巧。通过角色扮演和团体辅导,孩子们逐渐学会用更温和的方式表达需求,这种改变让家长在接送时注意到孩子眼神里的光亮。
在高三备考阶段,很多学生会把情绪藏在试卷背面。有位父亲分享说,儿子总在深夜把写满焦虑的字条塞进书包,直到班主任发现后,才了解到孩子其实渴望被理解。学校心理老师设计的“情绪漂流瓶”活动,让学生匿名写下困扰,再由教师分类处理。曾有个学生因为父母离异而出现严重失眠,咨询师通过家校沟通,建议家长在孩子面前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,同时引导学生建立新的支持系统。三个月后,这个孩子在毕业典礼上主动拥抱了父母,让整个家庭都感受到改变的力量。
食堂里飘着饭菜香时,总能看到一些特别的场景。有位母亲告诉我,女儿总在饭后偷偷吃药,直到学校心理老师发现后,才了解到孩子长期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。通过调整作息时间和增加体育活动,孩子逐渐恢复了活力。这种将心理健康融入生活细节的做法,让很多家长意识到,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,而是需要关注孩子每个细微的变化。当学校把心理咨询室设在教学楼三楼,让老师在课间也能随时为学生提供支持时,教育的温度便悄然传递给了每个家庭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