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如,一个男孩在数学课上,明明老师讲到重点,他却突然掏出彩笔在课本上涂鸦。老师提醒后,他立刻转头和同桌说话,说"我昨天没睡好"。家长回家后发现,孩子书包里藏着游戏机,作业本上写满"我实在不想做"。这种场景下,孩子并非不努力,而是像被按下暂停键的动画片,注意力总在跳来跳去。
再比如,一个女孩在超市里突然大喊大叫,非要买她看中的糖果。妈妈拉住她解释"现在不是买零食的时候",她却倔强地说"我想吃"。回家后,孩子把玩具熊摔在地上,因为没得到想要的遥控车。这些行为背后,其实是孩子对即时满足的渴望,就像被糖果吸引的小孩,宁愿放弃等待,也要立刻拥有。
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"小目标"和"小奖励"的机制。一位爸爸分享了他的方法:他把孩子每天的作业分成三个部分,每完成一部分就允许他玩五分钟平板。起初孩子抱怨"这样太慢",但两周后,他开始主动说"我要先写完数学再看动画"。这种"分段式"的安排,让孩子像爬楼梯一样,每一步都能看到成果。
家长还需要学会"制造干扰"。有位妈妈发现孩子写作业时总爱看窗外,于是把书桌搬到客厅,旁边放上他喜欢的拼图。当孩子分心时,她不直接提醒,而是把拼图拼好,说"你看,我完成了这个,你也可以试试"。这种"转移注意力"的技巧,比直接批评更有效,就像给迷路的小孩指一条更有趣的路。
值得注意的是,自控力的培养需要"情绪缓冲"。一个孩子在幼儿园时总是抢玩具,后来妈妈发现,只要他情绪稳定时,就能耐心等待。于是家里设置了"情绪温度计",孩子用不同颜色的贴纸标记自己的状态。当他是红色(烦躁)时,妈妈会说"现在我们先做深呼吸练习",等变成绿色(平静)时,再开始学习。这种"先处理情绪,再处理行为"的方式,让自控力训练变得温和而有效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就像不同的种子需要不同的土壤。有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规则,有的则需要更多的自由空间。关键是要找到适合他的节奏,比如有的孩子在睡前玩半小时平板后,反而能更快入睡;有的孩子在完成作业后,允许自己玩半小时游戏,就能主动规划时间。这些看似"妥协"的安排,实则是帮助孩子建立自我管理能力的阶梯。
家长可以尝试"制造仪式感"。比如每天晚饭后,全家一起玩"专注力游戏",轮流说一个自己今天最专注的事。一个孩子说"我今天把拼图按顺序摆好了",另一个说"我今天没打断妈妈说话"。这种正向反馈,比批评更能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,就像给小树苗浇水,让他知道努力是有价值的。
最后,要记住自控力不是天生的,而是需要反复练习的技能。就像学骑自行车,孩子一开始会摔倒,但只要家长耐心地扶住后座,他就能逐渐掌握平衡。当孩子出现失控行为时,不要急着纠正,而是先观察他的需求,比如他是否需要更多陪伴,是否感到压力过大,是否渴望被认可。这些细微的洞察,往往比直接的说教更能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秩序感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