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,一位母亲带着7岁的女儿来找我咨询。孩子总在写作业时突然拍打自己的脸,嘴里喊着"笨蛋",母亲发现孩子书包里藏着被揉皱的试卷。原来孩子在班级里被老师批评,回家后用自伤的方式试图"惩罚"自己,仿佛这样就能让错误消失。这种行为背后,是孩子对失败的极度恐惧,也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。当孩子用身体表达情绪时,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制止动作,而是先稳住他们颤抖的呼吸。
另一个案例是12岁的男孩小杰,每次被同学嘲笑"长得像猴子",就会在卫生间里对着镜子拳打脚踢。父母发现他总在深夜偷偷用红药水涂伤痕,却始终不愿说出原因。直到某天他发烧说胡话,才透露出被同学孤立的真相。孩子用自伤来证明自己"真的不值得被喜欢",这种扭曲的认知需要父母用更耐心的方式去解构。当孩子把身体当成泄洪的渠道,我们要做的不是堵住,而是先疏通他们的情绪河道。
在幼儿园阶段,孩子可能因为想要某个玩具却得不到,就会揪自己的头发。这时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直接说"别这样",却忽略了孩子需要的其实是被理解。我们可以蹲下来,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说:"妈妈知道你现在特别想要那个玩具,但是打自己会让小手更疼哦。"当孩子感受到被看见,自伤行为往往会逐渐减少。
面对青春期的孩子,自伤行为可能更隐蔽。15岁的女生小雨总在手腕上留下红痕,却说是"不小心撞到桌角"。家长发现她成绩下滑,社交圈缩小,开始怀疑是不是遭遇校园霸凌。其实孩子更深层的诉求是希望被关注,他们用自伤来制造"被看见"的契机。这时候需要建立更安全的沟通环境,比如在孩子情绪平稳时,轻轻问:"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事让你特别难过?"
当孩子出现自伤行为时,最重要的是先建立安全感。我们可以用"情绪温度计"的方法,让孩子用颜色表达心情,而不是直接说"别打了"。就像有位父亲发现儿子总在踢自己肚子,就和孩子约定:红色代表生气,黄色代表开心,蓝色代表难过。当孩子用蓝色表示情绪时,父亲会放下手头的事,陪他一起画画,用这种方式代替肢体冲突。
每个自伤行为背后,都是孩子在用最原始的方式诉说心事。我们不必急于寻找"病因",而是先成为孩子情绪的缓冲带。就像有位母亲发现女儿总在睡觉时打自己,就每天睡前陪她读绘本,用故事里的角色代替真实的自己。当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"我生气了",而不是用拳头告诉世界"我痛苦",改变就已经悄然发生。记住,孩子需要的不是纠正行为,而是被理解的温度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