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跟你们说啊,凌晨三点的咨询室,那茶香飘得跟仙境似的,茉莉味儿老好闻了。第17个来访者小雨,紧紧攥着那个褪色的恐龙玩偶,说这是她爸出差前送的最后一个礼物。这场景,就跟我遇到的无数案例一模一样。当父爱缺席的阴影把童年给罩得死死的,这些女孩们就跟在钢丝上跳探戈似的,一跳就是半辈子,一会儿自我修复,一会儿又自我毁灭,老刺激了。
她们的童年啊,就像个没屋顶的树屋。妈妈呢,永远在厨房和洗衣房之间忙得像个陀螺。爸爸的承诺啊,就跟那季风似的,说来就来,说走就走,一点儿准头都没有。小满到现在还记得六岁生日那天,蛋糕上的蜡烛被暴雨浇灭了,视频通话里她爸还对着镜头外的人说“稍等”。这些女孩的童年相册里,爸爸要么模糊得跟像素点似的,要么干脆就不在,成了空白页。她们用积木搭个想象中的港湾,可一到暴雨夜,立马就塌了,简直太惨了。
等她们成年了,亲密关系就跟流动的沙画似的,说变就变。28岁的小雅,第三次分手之后发现,她一到男朋友出差,就疯狂囤罐头,还把人家衬衫当睡衣穿。那些没被满足的依赖需求,就跟藤蔓似的,扭曲得不行,要么变成病态的粘连,要么变成自我设防的荆棘。她们就像在迷雾里跳舞的精灵,又想被人看,又怕被人看透,把对方的每一次沉默都当成背叛的前奏,这脑洞,绝了。
到了深夜,她们的情绪就跟潮汐似的,涨涨落落。咨询记录里好多类似的独白,什么“我对着镜子练习微笑,却发现连悲伤都是陌生的”。这些女孩啊,擅长用理性的盔甲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,可一到加班的雨夜,“啪”地一下就崩溃了。原来被压抑的委屈会变成胃痛,没被回应的期待会变成偏头痛。她们就像精密的钟表,每个零件都严丝合缝,可就是忘了自己也能自由呼吸。
自我救赎这事儿啊,得先承认自己有伤口。35岁的小林,在沙盘治疗的时候,第一次捏出了她爸的玩偶。沙粒从指缝间流走的时候,她终于能说出“我需要”了。重建自我认同就跟在废墟上种花似的,得承认过去的荒芜,还得相信新芽能冲破混凝土。等她们学会用阳光,而不是阴影来定义自己,那些被折叠的童年记忆就不会再投下阴影了。
咨询室的茉莉又长新花苞了,小雨把恐龙玩偶轻轻放在了窗台。或许治愈的真谛不是填补空缺,而是让那些没被回应的期待,变成滋养自己的养分。当女孩们不再在记忆的迷宫里找爸爸的背影,她们肯定能遇见那个完整又明亮的自己!宝子们,都要加油呀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