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常遇到家长焦虑地问:"我家孩子一到口算题就皱眉头,怎么劝都不肯做,是不是智商有问题?"其实不然,这背后往往藏着更深层的心理密码。
去年冬天,一位二年级妈妈带着孩子来咨询。孩子每次做口算题都要哭闹半小时,妈妈说:"我让他用计时器练,他非说'算得快有什么用,我算错了也不怕'。"这种抗拒背后,是孩子对"正确率"的恐惧。就像小明在课堂上,老师让他站起来回答口算题,他明明知道答案却故意说"不知道",因为害怕被同学嘲笑。
很多家长误以为强迫练习就能解决问题,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。上周遇到一个案例,孩子爸爸每天晚上逼着孩子做100道口算题,孩子却在书桌前玩橡皮,爸爸一催,孩子就摔书包大哭。这种高压环境下,孩子的大脑会本能地关闭学习通道,就像小雨在考试时,看到试卷上密密麻麻的口算题,手抖得握不住笔。
其实口算就像跑步,需要找到适合的节奏。我建议家长观察孩子的兴趣点:
-用游戏代替练习,比如把口算题变成"数学寻宝",每答对一题就找到一个线索
-把练习时间碎片化,让孩子在等公交车时用手指算加减
-给孩子选择权,让他决定是先做乘法还是加法,就像小杰喜欢先做他擅长的题目,逐渐建立信心
关键要让孩子感受到口算不是惩罚。上周有个五年级女孩,妈妈发现她总在做口算时偷偷看漫画书,于是把口算本换成小本子,每天只做10道题,完成后允许她看10分钟书。三个月后,孩子主动要求增加练习量,因为找到了"完成任务就能获得自由"的成就感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,重要的是让口算变成有趣的探索。就像小乐在学钢琴时,妈妈不会强迫他练琴,而是把音符变成口算题,让他在弹奏时计算音符时值。这种将学习融入生活的方式,往往比机械训练更有效。
家长需要调整心态,把口算当成日常对话的一部分。可以和孩子玩"算数接龙",在饭桌上用菜价计算总价,或者在散步时数路边的树。当孩子发现口算无处不在时,抗拒自然会消退。
最后要记住,孩子不是不愿意学习,而是不愿意被强迫学习。就像小宇在学游泳时,妈妈不会让他反复练习憋气,而是先带他玩水,等他产生兴趣后再逐步训练。找到兴趣的入口,才能打开学习的大门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