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孩子沉迷手机的夜晚,早已悄悄改写了他们的生物钟。小美妈妈告诉我,女儿每天晚上都要等到十点后才睡觉,手机屏幕的蓝光让她的眼睛在课堂上变得模糊。更让人心疼的是,小美总说"我睡不着",却在书桌前刷着短视频,直到凌晨。这种虚假的清醒,让她的身体在白天不断发出抗议信号。当老师讲到重点时,她就像被按了暂停键的机器人,眼皮沉重得抬不起来。
初三的升学压力像一张无形的网,困住了无数孩子的呼吸。小杰的爸爸每次看到儿子成绩单上的红字,就会把手机里的补习班广告截图发到班级群里。这种"内卷式"的焦虑传递,让小杰在课堂上总是心不在焉。他偷偷告诉我,每当老师提问时,他都会下意识地数教室里的窗帘,这种逃避现实的小动作,暴露了他内心的恐惧与迷茫。
有些孩子把课堂当成了逃避现实的场所。小雨的妈妈发现女儿总在语文课上打瞌睡,却在课后疯狂地追剧。这个喜欢《甄嬛传》的少女,把课堂当作一个可以随意切换场景的舞台。当老师讲到古文时,她会不自觉地想象自己是剧中某个角色,这种思维游离让她的学习效率急剧下降。更让人担忧的是,她开始用"上课犯困"来掩饰对未来的不确定。
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,家长往往陷入两难。有人会责备"不认真听课",有人会焦虑"是不是身体有问题"。但真正需要关注的是,孩子是否在课堂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。就像小浩的爸爸发现,儿子在体育课上精神抖擞,却在文化课上昏昏欲睡。这种反差让他意识到,孩子可能正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某些学科的抗拒。而这种抗拒背后,往往藏着更深层的情绪需求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体,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与世界对话。当看到孩子在课堂上打瞌睡时,或许应该先问问自己:我们是否在用过度的期待,剥夺了他们应有的休息?我们是否在用焦虑的情绪,掩盖了他们真实的感受?那些看似懒散的课堂表现,可能是孩子在用最原始的方式,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。理解这些信号,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走出困境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