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先来说说为啥咱会习惯把情绪“闷”起来。压抑可不是啥洪水猛兽,它就是情绪的“静音键”。它可能是这么来的:
第一,学业压力就像个大锤子。分数就像悬在脑袋顶上的一把剑,连呼吸都得算算会不会影响学习。
第二,家庭就像一堵隐形的墙。爸妈总说“为你好”,可这话有时候就像根刺,你都不知道咋回应。
第三,社交就像一片迷雾森林。朋友圈里别人热热闹闹的,可咱连群里说句话都怕说错。
第四,自我认同就像个黑洞。老是寻思“我是谁”“为啥别人能那么快乐”,可答案就像沙子一样,从咱指缝里溜走了。
破局点来啦!咱得承认,压抑是个信号,可不是咱软弱。它其实是在说:“我得歇会儿,重新组装下自己。”
接着咱说说情绪急救的5个办法。
第一,给情绪“命名”。别光说“我难受”,你可以说“我现在就像被胶带封了嘴,喘不上气”。把情绪具体说出来,就能打断它的暴走循环。
第二,制造“情绪缓冲带”。你可以听首让你想跺脚的歌,跟着节奏捶捶枕头;或者用蜡笔在纸上一顿乱涂,把纸上的字都盖住;还能对着镜子做鬼脸,让大脑从“严肃模式”切换到“游戏模式”。
第三,建立“安全岛”清单。写下5件能让你立马平静的事儿,像撕纸片、闻薄荷油、数窗外的鸽子,或者把脸埋枕头里尖叫30秒。
第四,用身体“翻译”情绪。压抑有时候会伪装成头疼、胃疼或者失眠。你可以试试“身体扫描”,闭上眼睛,从脚趾头到头顶,想象用温水把每个部位的淤堵都冲走。
第五,给未来写封信。不用想着解决啥问题,就写“亲爱的明天,今天我咋样咋样(具体感受),但我会干啥干啥(微小行动)”。比如说“今天我像被按了暂停键,但我会去操场走三圈”。
再说说长期突围的策略。
第一,打造“情绪天气预报”。每天睡觉前记一下,今天情绪是阴天、暴雨还是晴间多云,标记一下是啥事儿触发的,像数学课、妈妈的电话啥的。两周后,你就能看出情绪的规律啦。
第二,寻找“情绪盟友”。不用让人家帮你解决问题,就跟人家说“我现在想让你听我说5分钟,别打断我哈”。哪怕人家就光点头,你都会感觉轻松不少。
第三,创造“情绪容器”。你可以写匿名日记,用个笔名代替“我”;或者用乐高搭出压抑的样子,然后再把它拆掉;还能把烦恼录成语音,第二天再听,你会惊讶自己咋那么冷静。
第四,接受“不完美成长”。有个抑郁症患者Judy说过“我学会和压抑共处,就像和一个爱闹脾气的室友。有时候它霸占客厅,但我知道厨房里还有泡面和漫画”。
我得跟家长们唠唠“非暴力沟通指南”。别老问“为什么”,换成“我注意到你最近……需要我做啥不?”要允许孩子“暂时性崩溃”,可以说“我知道这难,咱一起慢慢来”。家长自己也可以偶尔跟伴侣撒个娇,说“今天工作压力大,我要抱抱”。
宝子们记住哈,压抑可不是青春必须经历的,它就是成长路上的一块绊脚石。你可以绕过去,也可以踢开它,甚至踩着它跳得更高。咱不需要“战胜”情绪,只要学会和它一起跳支即兴的舞就行啦!
现在我就想问一句,宝子们打算用哪个办法来对付压抑呀?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