倾听可不是干等着孩子说话,而是得“看见”他们没说出口的心思。比如说孩子说“今天数学卷子可难了”,你先别急着分析错题。你就问问:“你当时心跳是不是老快了?手心出汗没?”你得用耳朵听,用眼睛看,用身体去感受。他们可能要的不是啥解题技巧,而是想让人理解他们考试时那窒息的感觉。就像孩子抱怨“同学老嘲笑我”,你可别就说“别在意”,你得蹲下来跟他们平视,说:“那种被一群人嘲笑的感觉,是不是跟被扔冰窟窿里似的?”
提问呢,要像剥洋葱一样,一层一层来,可别一下戳到孩子泪点。你可别问那种大而全的问题,像“你最近咋老不说话啊”。你可以试试问“上周三放学路上,你咋突然绕道走了,咋回事啊?”具体的时间和场景,能让孩子觉得你是在关注他们,而不是在审判他们。再比如说孩子说“不想上学”,你别直接问“为啥”,你可以说:“要是用颜色形容你现在的心情,是啥颜色啊?红色是生气,灰色是累?”用这种隐喻的方式打开话匣子。
有时候啊,不说话比说话还管用。心理学家发现,家长平均每18秒就会打断孩子说话。孩子说完“我讨厌物理”,你先沉默5秒再回应。这5秒说不定孩子就补上“因为老师老点我回答问题,我还答错了”。非语言交流也很重要,你别老说“你房间太乱了”,你直接去给人家收拾一半书桌;孩子哭了,你别老说“别哭了,这有啥好哭的”,你就给人家一个拥抱。
跟孩子说话,咱得用“我们”代替“你应该”。孩子熬夜刷题的时候,你别在那讲道理,你就说:“妈年轻的时候也老熬夜到凌晨,第二天就跟被抽干电的电池似的。”把“你应该早睡”变成你们共同的经历。遇到早恋的话题,你就说:“要是我是你,我也好奇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,不过咱得一起想想边界在哪。”把对立的立场变成一起战斗的盟友。
日常跟孩子聊天就得藏在那些琐碎事儿里。每周固定15分钟“无手机时间”,你们一起剥毛豆、叠衣服的时候聊聊天。你问问:“要是给你100万,你第一件事想买啥?”或者“要是给今天的自己打分,满分10分你打几分?”这些轻松的话题能把孩子心里的情绪勾出来。记住啊,青春期不是啥需要攻克的堡垒,而是等着浇水的荆棘,你得用耐心修剪,用理解滋养,说不定哪天就有一朵花为你开放啦!
父母跟孩子对话,就像两颗心在黑夜里摸索对方的样子。咱也别追求啥完美,允许自己偶尔词不达意,也允许孩子突然不说话。真正的沟通,就是得放下“教育者”的面具,回到“看见你”的初心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