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常遇到家长焦虑地问:“孩子突然不想上学了,怎么办?”这个问题背后,往往藏着孩子内心未被察觉的挣扎。比如,一位妈妈告诉我,她儿子小明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,回家就被她反复批评,结果小明开始把书包藏起来,甚至说“我不去学校了,你们别逼我”。这样的场景,是不是也发生在你身边?
厌学情绪的根源,常常不是孩子“不努力”,而是他们感到“被误解”。就像小红,一个成绩中等的女生,总觉得自己不如班里的学霸,上课时偷偷看手机,回家后把作业本摔在桌上说“学了也没用”。她的妈妈发现后,第一反应是“是不是懒”,却忽略了小红其实渴望被认可,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。
有些孩子厌学,是因为学校生活和他们想象的差距太大。比如小强,从小被父母夸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结果进入初中后,面对繁重的作业和严格的纪律,他开始觉得“学校是牢笼”。他的爸爸发现他书包里藏着漫画书,气得摔门而出,却不知道小强只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。
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的第一步是“倾听,而不是说教”。比如,小明的妈妈后来试着放下批评,每天放学后和他聊“今天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”,而不是直接问“作业写完了吗”。渐渐地,小明开始分享他喜欢的体育课,甚至主动说“我想和你一起看比赛”。
但倾听只是开始,真正的改变需要“看见孩子的情绪”。比如小红的妈妈发现,孩子每次考试后都会躲进房间,她没有强迫孩子学习,而是陪她一起整理书桌,发现小红其实害怕失败。于是,她开始和小红约定“每天只做一道题”,慢慢重建孩子的信心。
有些孩子需要“找到学习的意义”。比如小强的爸爸发现,孩子对数学毫无兴趣,却对画画充满热情。他没有逼孩子学奥数,而是陪他一起画了校园的风景,小强惊讶地发现“原来学校也有值得记录的地方”。
家长还要警惕“以爱之名的控制”。比如小明的妈妈曾觉得“不逼孩子学习,就是不负责”,结果孩子越来越抗拒。后来她调整了策略,把学习变成“亲子游戏”,比如和孩子一起解数学题,把背单词变成“闯关挑战”,孩子反而主动参与进来。
有时候,厌学情绪是“成长的信号”。比如小红的妈妈发现,孩子开始对某些科目产生抗拒,其实是她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。她没有强行干预,而是和孩子一起讨论“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”,孩子终于说“我想学编程,因为能做游戏”。
最后,家长需要记住:孩子的厌学不是终点,而是需要被理解的起点。就像小强的爸爸,当他放下“必须考上名校”的执念,开始关注孩子的真实想法,孩子反而找到了学习的动力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,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蹲下来,用他们的视角看世界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