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们有没有在清晨的公园里,看到过这样的画面:妈妈拉着孩子的手,一遍又一遍地问“走哪条路啊”;爸爸蹲在游乐场边上,眼睁睁看着孩子第三次换玩具。那孩子犹豫不决的样子,就像内心有个小天平,稍微动一下就泛起层层涟漪。他们不是不想自己拿主意,而是还没学会在这乱糟糟的世界里,找到自己的“定海神针”。
那咱该咋引导呢?有这么几个办法。
第一,观察:在沉默里找决策的小线索。孩子选绘本的时候,咱就瞧瞧他的手指在书脊上咋溜达;餐桌上有米饭和面条,咱就瞅瞅他的目光在这俩之间晃悠多久。咱就像园丁盯着花苞一样,真正的引导得先读懂孩子那些没说出口的肢体语言。有个爸爸发现,女儿选粉色或者黄色蜡笔的时候,会不自觉地咬嘴唇。他就用不同颜色的便签纸记女儿的喜好,才过了三个月,孩子就主动说:“今天我要用蓝色画大海。”
第二,提问的艺术:把选择权变成思维大冒险。“要是明天是魔法日,你想变成啥动物啊?”“给你的玩具选个国王,你觉得谁行?”这种开放式的问题,就像往湖里扔了块石头,能激起孩子自主思考的小水花。有个妈妈去超市买东西,让孩子当“采购顾问”。一开始孩子一脸懵,后来就能根据保质期和价格提建议了。这么一转换角色,做决定就不再是压力,而是好玩的探索啦。
第三,创造选择阶梯:从二选一慢慢到多想办法。别一上来就给孩子三个选项,先问“要红色还是蓝色”。这就跟教孩子搭积木似的,先从两块开始,慢慢再加。有个老师发现,孩子在自然角选观察对象的时候,从“看蜗牛还是蚂蚁”到“看它们的壳纹还是爬行轨迹”,这么一步一步来,孩子就能明白做决定是有好多方面要考虑的。孩子问“今天穿啥”,咱就说:“你觉得今天是得运动,还是得保暖啊?”
第四,接纳错误:让犯错变成成长的肥料。有个小男孩非要下雨天骑自行车,他妈妈没拦着,还陪着他体验轮胎打滑。回家后孩子就说:“原来下雨天骑车得特别注意刹车。”这种亲身体验可比唠叨管用多了。孩子拼图拼错地方,咱别忙着纠正,问问他:“这里放不下,你觉得放哪合适?”把错误变成孩子思维升级的跳板。
第五,示范:在生活里撒下决策的种子。夫妻俩在孩子面前商量周末咋过,把不同的想法摆出来,再融合一下;在超市买水果,聊聊价格和品质。有个爸爸每次做决定前都会说:“我得考虑时间、预算和效果,你觉得哪个更重要?”让孩子知道,做决定不是一拍脑袋就行,得从好多方面权衡。
暮色里的公园里,那个曾经一直问路线的孩子,现在都能指着远处的彩虹说:“咱绕过去看看,那边有新滑梯。”引导孩子有主见的过程,就像种向日葵,不能硬掰花盘的方向,得松松土、浇浇水,等着阳光来指引。咱当父母的,学会在沉默里观察,在提问里启发,在错误里滋养,那些曾经摇摆不定的“小树枝”,迟早能在风里找到自己的生长姿势。所以各位宝爸宝妈们,赶紧行动起来,让咱的孩子都能成为有主见的小达人!
最新评论